《清净道论》错说四梵住

 

  “初三种梵住是属于三种禅的(初禅至第三禅)。第四梵住及四无色是属于第四禅的。如是依禅的区别而抉择业处。”——叶均译《清净道论》
  “初之三梵住,是属於〔初禅乃至第三禅之〕三种禅。第四梵住及四无色,是属於第四禅。〔当知〕如斯依禅之区分〔决择业处〕。”——《清净道论》


  四梵住,即所谓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此为内道、外道共法,修此四无量心,必定是舍欲、离欲的,所以得此四梵住者,无论是圣者亦或是凡夫,命终之后皆可以超越欲界生于色界梵天。
  例如:
  “时有迦扶陀比丘俱罗子。是长老目连弟子。是比丘舍离五欲修四梵行。命终生梵世。”——《十诵律》
  “尔时有一迦俱陀苾刍。是佛弟子。曾于佛边善修净行学四梵住。于欲除欲多修习已。命终之后生处梵宫。”——《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时王一一修习四梵住。诸欲皆断。寿将尽时。为死所逼情生忧闷。命终之后得生梵天。”——《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中阿含经》
  “梵志陀然修习四梵室。断欲.舍欲念。身坏命终。生梵天中。”——《中阿含经》
  四梵住与四禅、四无色定合称十二门禅,但四梵住与四禅却根本没有固定的对应、所属关系,也就是说,不存在慈无量心对应初禅、属于初禅,悲、喜、舍无量心分别对应二、三、四禅、属于二、三、四禅这样机械、死板的对应、所属关系。
  一、四梵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四梵住,简称梵住,即所谓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又称为无量心解脱,经中有时也翻译成四梵室、四梵堂、四梵行、四等心等。
  1、四梵住
  由于通过修行慈、悲、喜、舍此四无量心,可生于梵世、梵天,此为梵天之所住也,因此称慈、悲、喜、舍此四无量心为四梵住。
  例如:
  “如是,上、下、横遍于一切世界,以与慈俱行广大无量无怨无害心,遍满而住;与悲……与喜……与舍俱行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而住];如是,上、下、横遍于一切世界,与慈俱行广大无量无怨无害心,遍满而住。彼修此等之四梵住已,身坏死后,生于善趣、梵世。”——《增支部》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慈俱行心……乃至……住遍满,以悲……喜……舍俱行心遍满一方住,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方[遍满住],如是遍上、下,横遍于一切虑处,一切世界,与舍俱行,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心遍满住。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梵住。”——《增支部》
  2、无量心解脱
  因慈、悲、喜、舍此四心普缘广大无量无边的一切处而住,故名无量心解脱。
  例如:
  “大德!于此有比丘,以与慈俱起之心,满于一方而住,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上下横、一切处、于一切情况下、一切具有之世界,与慈俱起,广大远行无量而无怨念,无恚念之心遍满而住。与悲俱起之心……与喜俱起之心……与舍俱起之心住于遍满一方,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上下横、一切处、一切情况下、一切具有之世界,与舍俱起,广大远行无量而无怨念,无恚念之心遍满而住。大德!此称为无量心解脱。”——《相应部》
  “然者,长者!如何是无量心解脱?于此,长者!有比丘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第二方,同第三方,同第四方,如是[又]于上、下、四维、一切处、一切方与慈俱一切世界、广、大、无量,以无怨、无嗔之心遍满而住。与悲俱之心、与喜俱之心、与舍俱之心、亦遍满一方而……住。长者!以此称为无量心解脱。” ——《相应部》
  3、四梵室
  由于通过修行慈、悲、喜、舍此四无量心,可生于梵世、梵天,此四无量心相当于梵天所处之室也,因此称慈、悲、喜、舍此四无量心为四梵室。
  例如:
  “尔时大善见王修习四梵室。舍念欲已。乘是命终。生梵天中。”——《中阿含经》
  “陀然。世尊.知.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四梵室。谓族姓男.族姓女修习多修习。断欲.舍欲念。身坏命终。生梵天中。”——《中阿含经》
  4、四梵堂
  由于慈、悲、喜、舍此四无量心为大梵天所处之堂,处于此堂中,大梵天可以观千世界,所以称慈、悲、喜、舍此四无量心为四梵堂。
  例如:
  “复有四法。谓四梵堂。一慈.二悲.三喜.四舍。”——《长阿含经》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为四。慈.悲.喜.护。以何等故名为梵堂。比丘当知。有梵.大梵名千。无与等者。无过上者。统千国界。是彼之堂。故名为梵堂。比丘。此四梵堂所有力势。能观此千国界。是故名为梵堂。”——《增一阿含经》
  5、四梵行
  由于慈、悲、喜、舍此四无量心为生梵天之资粮行业、为生梵天之所行,所以也称慈、悲、喜、舍此四无量心为四梵行。
  例如:
  “佛语阿难。此冠髻王于此城园地。下须发。被法服。八万四千岁。修四梵行。慈.悲.喜.护。于是寿尽亦生梵天。”——《增一阿含经》
  “佛告婆罗门。彼刹利王为大祀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为道。修四无量心。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时。王夫人为大施已。亦复除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坏命终。生梵天上。婆罗门大臣教王四方祭祀已。亦为大施。然后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坏命终。生梵天上。”——《长阿含经》
  6、四等心
  因慈、悲、喜、舍此四心平等周遍普缘广大无边的一切处,平等无二,因此称为四等心。
  例如:
  “于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护。身逝命终。生梵天上。”——《增一阿含经》
  “是时辅臣白四天王。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道士。行四等心。慈愍众生。时。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惨然不悦。”——《增一阿含经》
  “如来恒行四等之心。以是故鸟不能食龙。云何为四等。如来恒行慈心。恒行悲心。恒行喜心。恒行护心。”——《增一阿含经》
  二、四梵住与四禅无固定的所属关系
  四梵住与四禅、四无色定合称十二门禅,但四梵住与四禅却根本没有固定的所属关系,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如《清净道论》所说的:“初三种梵住是属于三种禅的(初禅至第三禅)。第四梵住及四无色是属于第四禅的”这样非常机械、死板的对应所属关系。
  1、修四梵住可生四禅诸天
  若修包括舍心在内的四梵住,命终可生于初禅的梵天上,这种例子在经中非常多,可见第四梵住并非属于四禅。
  例如:
  “如此对一切生类个别或一般,皆当修行慈念,皆当修行悲心、喜心、舍心,当于四梵住之上努力,如斯虽不达向果,但可成生梵天世界之身。”——《小部》
  “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中阿含经》
  “王长寿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护。身逝命终。生梵天上。”——《增一阿含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为四。慈.悲.喜.护。以何等故名为梵堂。比丘当知。有梵.大梵名千。无与等者。无过上者。统千国界。是彼之堂。故名为梵堂。比丘。此四梵堂所有力势。能观此千国界。是故名为梵堂。
  是故。诸比丘。若有比丘欲度欲界之天。处无欲之地者。彼四部之众当求方便。成此四梵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一阿含经》
  “尔时。彼女人观眼.耳.鼻.舌.身.意了无所有。便在闲静之处。思惟此法。彼女人复更思惟六情无主。得四等心。身坏命终。生梵天上。”——《增一阿含经》
  若更修比四梵住更殊胜的“增上”慈,则可以生到二禅的晃昱天。
  例如:
  “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昙弥。彼时善眼大师而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等同俱至后世。共生一处。我今宁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 ——《中阿含经》
  “若尊师阿兰那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尔时。尊师阿兰那而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等同。俱至后世共生一处。我今宁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 ——《中阿含经》
  而且,若是三果圣者修四梵住,则可以生到初禅的梵众天乃至四禅的广果天等各天中,命终时于其处般涅槃。
  例如: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慈俱行心,住于一方遍满,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遍满住),如是于上、下、横、遍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慈俱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心遍满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梵众天同类中。诸比丘!梵众天寿量是一劫。彼处之异生……般涅槃。……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悲俱行心,……乃至……与喜俱行心,……乃至……与舍俱行心,遍满一方而住,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遍满而住),如是于上、下、横、遍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舍俱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心遍满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极光净天同类中。诸比丘!极光净天寿量二劫,……乃至……生遍净天同类中。诸比丘!遍净天寿量是四劫,……乃至……生广果天同类中。诸比丘!广果天寿量是五百劫,于彼处异生,尽其寿住已,于斯天渡过全部寿量已,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而世尊弟子,于彼处尽其寿住已,斯天寿量全部渡过已,即于其处般涅槃。” ——《增支部》
  2、修四梵住可生五净居天
  甚至有的三果圣者,可以依修四梵住,命终生到五净居天中。
  例如: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慈俱行心,……乃至……(一二五之一)……以无恼害心,遍满而住。彼于色……(一二四之一)……等随观见,彼身坏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诸比丘!此生于异生是不共者。
  复次,诸比丘!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悲俱行心,……乃至……喜……乃至……与舍俱行心……以无恼害心遍满而住……乃至(一二四之一)……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诸比丘!此生与异生是不共者。“——《增支部》
  3、修四梵住可生无色界天
  有的比丘,甚至可以通过对四梵住的“修习多修习”,生到空入处乃至无所有入处等无色界天中。
  例如:
  “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杂阿含经》
  “诸比丘!慈心解脱,是以清净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诸比丘!悲心解脱,是以虚空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诸比丘!喜心解脱是以识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诸比丘!舍心解脱是以无所有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相应部》
  同时,若其所修属于哪一禅,与哪一禅“相应”,“住彼乐彼”,其命终则可以得生该禅天上,此为基本的常识。
  例如:
  “佛言。云何意行生。若有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梵身天中。诸梵身天者。生彼住彼。受离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初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梵身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晃昱天中。诸晃昱天者。生彼住彼。受定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第二禅。受定生喜.乐。此二定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晃昱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遍净天中。诸遍净天者。生彼住彼。受无喜乐。及比丘住此。入第三禅。受无喜乐。此二无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遍净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果实天中。诸果实天者。生彼住彼。受舍.念.清净乐。及比丘住此。入第四禅。受舍.念.清净乐。此二舍.念.清净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果实天中。如是意行生。“——《中阿含经》   
  所以说,如果四梵住与四禅存在如《清净道论》所说的对应所属关系,则修对应梵住就可以生于对应的禅天,由于四梵住与四禅并没有如《清净道论》所说的固定的对应所属关系,所以修对应梵住时则不是固定地生于对应的禅天。可见,《清净道论》所说的“初三种梵住是属于三种禅的(初禅至第三禅)。第四梵住及四无色是属于第四禅的。”此类之说,皆为无知妄言。


  另外,《清净道论》中所说的四无色属于第四禅的这种低级错误,更是不值一提,稍有佛学常识者,都可知其错谬,此不赘述。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