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错说粪扫衣

 

  “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任何尘土之上的,并在(比丘的)穿着的意义上正如尘堆在他们的身上,故名粪扫衣(尘堆衣);或者被视如尘土一样可厌的状态为粪扫衣”——《清净道论》


  一、粪扫衣是指补纳衣
  粪扫衣,乃是指比丘等拾取人们丢弃到粪堆、垃圾堆等这类粪扫堆中的破弊布料,洗净之后,补缀缝纳成为袈裟法衣,故名粪扫衣。
  1、粪扫衣的种类
  粪扫衣根据使用的布料区分,有如下的种类。
  例如:
  “粪扫衣有十种。牛嚼衣。鼠啮衣。烧衣。月水衣。产妇衣。神庙中衣。若鸟衔风吹离处者塚间衣。求愿衣。受王职衣。往还衣。是谓十种粪扫衣。”——《四分律》
  “云何粪扫衣。有五种。比丘得取。火烧、牛嚼、鼠啮、水衣、产衣。”——《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总之,粪扫衣的布料,皆为俗人嫌污脏弊破而丢弃不用之物。
  2、粪扫衣就是纳衣
  因为粪扫衣乃是由收集此类破布补缀缝纳而成,所以又名纳衣、衲衣、弊纳衣、五纳衣、补纳衣等。
  例如:
  “迦叶白佛言世尊。而此纳衣是我久服。我亦赞叹着纳衣者。”——《别译杂阿含经》
  “其有叹说着五纳衣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者何。我恒叹说着五纳衣者。其有毁辱着五纳衣者。则为毁辱我已。”——《增一阿含经》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久住舍卫国阿练若床坐处。长须发。着弊纳衣。来诣佛所。”——《杂阿含经》
  “尔时。有一比丘名修罗陀。头陀行乞食。着补纳衣。五通清彻。”——《增一阿含》
  “佛告迦叶。汝能受我商那纳衣不。迦叶答言。我能受之。尔时如来。即受迦叶所着大衣。我于是时。自从佛手受是商那粪扫之衣。”——《别译杂阿含经》
  “时长老跋提。着衲衣段段裂坏。佛见是跋提。知而故问跋提。汝衲衣何以破坏。答言。我粪扫衣故。世尊。是以破坏。”——《十诵律》
  3、着粪扫衣是出家成为比丘的四依之一
  同时,粪扫衣、衲衣是出家成为比丘的四依之一。“粪扫衣少事易得,应净无诸过,随顺沙门法,依是出家受具足。”(《摩诃僧祇律》)
  例如:
  “诸比丘!许授具足戒者说四依,〔谓:〕出家依乞食,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僧次食、别请食、请食、行筹食、十五日食、布萨食、月初日食也。出家依粪扫衣,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亚麻衣、绵衣、野蚕衣、褐衣、麻衣、纻衣也。出家依树下坐,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精舍、平覆屋、殿楼、楼房、地窟也。出家依陈弃药,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熟酥、生酥、油、蜜、糖也。”——《南传律》
  “若授具足戒时应先为说四依。依粪扫衣、依乞食、依树下坐、依残弃药。能尽寿依此四事不。若言能。应为授。若言不能。不应为授。”——《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4、我国僧人多称衲子
  由于比丘多着衲衣,以衲衣为标志、宗风,所以我国之僧人,往往称为衲子、老衲,这类称呼多见于诗词文章以及僧人的偈语之中。
  例如:
  “从上来,死衲子心,能有几人,活衲子眼,能有几人。昨夜玲珑岩,吞却太白峰。”——宋?释如珙《偈颂三十六首》
  “惟有林间衲子,有亦不知,无亦不管。”——宋?释绍昙《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算五陵豪客,百年荣贵,何如衲子,一钵生涯。”——宋?陈人杰《沁园春?万法皆空》
  “危亭石作关,假道一跻攀。白鹤何年去,青松尽日閒。坐时闻远水,望处小他山。衲子云衣厚,寒犹宿此间。”——宋?赵希迈《白鹤关》
  “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猥岩老衲针常把,度夏禅僧扇懒摇。”——宋?黄庭坚《衡山》
  “文占天上奎星聚,语到宵中斗柄斜。老衲畏寒仍戒酒,不能伴客赋梅花。”——宋?释善珍《和陈宰诸官登罗汉阁看草书经卷韵》
  二、《清净道论》作者错解粪扫衣
  依上文可知,粪扫衣是因其材料取自粪扫堆中,故名粪扫衣,虽然是由破布补纳而成,但此衣也是清净的,“佛言。不净污纳衣不应着。着得突吉罗。”(《十诵律》)并非如《清净道论》作者所说的,当视其如堆在身上的尘堆,所以称为粪扫衣,还要如尘土一样对其厌恶。恰恰相反,比丘对粪扫衣应尊重赞叹并保惜爱护之。
  1、佛陀着粪扫衣
  佛陀为了示范少欲知足,佛陀从出家成道一直到遇到大迦叶尊者之前,一直都是着粪扫衣的。
  例如:
  “尔时。世尊得弊坏五纳衣。意欲浣濯。便作是念。我当于何处而浣此衣。是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化作浴池。白世尊曰。可在此浣衣。”——《增一阿含经》
  “迦叶!汝受我所着用之粗布粪扫衣耶?
  大德世尊!我愿受受世尊所着用之粗布粪扫衣。
  友!如是我以柔软之僧伽梨,奉献世尊,我亦受用世尊所着用之粗布粪扫衣。”——《相应部》
  “我今宜以世尊所授粪扫纳衣用覆于身。令身乃至慈氏下生。彼薄伽梵以我此身。示诸弟子及诸大众令生厌离。”——《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2、赞叹着粪扫衣的头陀行者
  粪扫衣为头陀行的主要标志之一,头陀行者是少欲知足的典范,赞叹着粪扫衣的头陀行者,也就是赞叹少欲知足,也就是赞叹佛陀。
  大迦叶尊者为声闻弟子中“头陀第一”,终身着粪扫衣。佛陀也经常赞叹如大迦叶这样的着粪扫衣的头陀行者。
  例如:
  “从今诸比丘欲着家衣听受。然少欲知足着粪扫衣我所赞叹。”——《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佛告迦叶。若有毁呰头陀法者。则毁于我。若有称叹头陀法者。则称叹我。所以者何。头陀法者。我所长夜称誉赞叹。是故。迦叶。阿练若者。当称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者。当称叹粪扫衣.乞食法。”——《杂阿含》
  “其有叹说着五纳衣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者何。我恒叹说着五纳衣者。其有毁辱着五纳衣者。则为毁辱我已。”——《增一阿含经》
  “今迦叶比丘亦复快哉。所以然者。迦叶比丘己身是阿练若行。复能叹说闲居之行。身能乞食。复能叹誉乞食之德。身着补纳衣。复能叹说补纳衣之德。”——《增一阿含经》
  3、佛陀称赞粪扫衣为第一服
  粪扫衣虽然取材于最为下贱的粪扫堆聚之中,但其一经比丘浣洗补纳成为袈裟法衣,则具有殊胜的功德,因此,佛陀曾称赞粪扫衣为第一服。
  例如:
  “阿那律陀。汝亦如是。得粪扫衣为第一服。汝心无欲。行此住止行。”——《中阿含经》
  4、着粪扫衣的阿兰若头陀行者可随意见佛
  佛陀闭关禅修时,不见其余的比丘,但特许着粪扫衣者可以随意来见。
  例如:
  “佛言。我从今听阿练儿着粪扫衣头陀比丘。若送食不送食。若布萨不布萨。随意来至我所。”——《十诵律》
  “佛言。我从今听阿练儿着纳衣头陀比丘。若送食非送食。若布萨非布萨。随意来至我所。尔时诸比丘作是念。我等何不舍居士衣着纳衣耶。即时诸比丘舍居士衣。皆着粪扫”——《十诵律》
  5、佛陀教诫比丘应爱惜保护粪扫衣等袈裟法衣
  三衣一钵是比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生之具,如同鸟之两翼,无论比丘游行于何处,不可或离,因此,佛陀也制定戒律,比丘当如同爱惜、保护自己的皮肤一般爱惜保护粪扫衣等法衣。
  例如:
  “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中阿含经》
  “若有垢腻当数浣染缝,视衣当如皮想。衣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摩诃僧祇律》
  “不得不爱护僧伽梨。如自护其皮。”——《毗尼母经?第七卷》
  6、行头陀行、供养头陀行者果报迅速
  行着粪扫衣的头陀行可速成阿罗汉等道果,供养如大迦叶这样的着粪扫衣头陀行者可当生即受果报。
  例如:
  “所谓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树下。露坐闲静之处。着补纳衣。若在冢间。是谓。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我今复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学此法。即于现身成阿那含。转身便成阿罗汉。诸比丘。且舍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年学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且舍十二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所以然者。十二因缘皆出十一法中。所谓生.老.病.死.愁.忧.苦.恼。
  我今教诸比丘。当如迦叶比丘之比。设有人行谦苦之法。此行难及。所以然者。迦叶比丘成就此十一法。当知过去多萨阿竭成等正觉。亦成就此十一苦法。今迦叶比丘。皆愍念一切众生。若供养过去诸声闻。后身方当乃得受报。设供养迦叶者。现身便受其报。设我不成无上等正觉。后当由迦叶成等正觉。由此因缘故。迦叶比丘胜过去诸声闻。其能如迦叶比丘者。此则上行。“——《增一阿含》


  可见,比丘对粪扫衣应尊重赞叹并保惜爱护之,《清净道论》中所说的“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任何尘土之上的,并在(比丘的)穿着的意义上正如尘堆在他们的身上,故名粪扫衣(尘堆衣);或者被视如尘土一样可厌的状态为粪扫衣”此类论述,纯粹是无知说、颠倒说。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