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错说四禅有二支

 

  “(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于第三种四法中,由于镇伏诸盖为有寻、伺、喜、乐、定五支的初禅。自(初禅)以后,止息了寻与伺而成为三支的第二(禅)。此后离了喜而成为二支的第三(禅)。再自彼后舍断了乐而成为定与舍受俱的二支的第四(禅)。如是依此等四禅之支而有四定。如是依四禅支为四种。”——叶均译《清净道论》
  “〔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於第三之四法,镇伏诸盖而有寻、伺、喜、乐、定,是「五支之初禅〔定〕」,其依〔初禅支〕令止息寻、伺,是「三支之第二〔禅定〕」,由此离喜,是「二支之第三〔禅定〕」,由此舍断乐,俱舍受之定,是「二支之第四禅〔定〕」。如此等四禅支为有四定。如斯由四禅支为四种。”——《清净道论》


  色界第四禅,有时也翻译成第四静虑。
  例如:
  “断乐,断苦,乃至灭所有之喜、忧,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静虑而住。”——《长部》
  “次入第四静虑。入第三入第二入初静虑。从初禅出还入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寂然不动便入无余妙涅槃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又因四禅已达色界之边际,所以四禅也称为边际定。
  例如:
  “时阿难陀问尊者阿尼卢陀曰。今我大师为入涅槃为未入耶。答曰。佛未涅槃但住灭受想定。阿难陀言。我曾从佛亲闻此语。若佛世尊入边际定寂然不动。从此无间世间眼闭必入涅槃。”——《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是时。阿难问阿那律。世尊已般涅槃耶。
  阿那律言。未也。阿难。世尊今者在灭想定。我昔亲从佛闻。从四禅起。乃般涅槃。”——《长阿含经》
  “说是语已。诸阿罗汉俱入边际定。以愿力故观察世间还从定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同时,由于第四禅的定心清净,无有掉动,所以也称为无动地。
  例如:
  “又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譬如密室。内外涂治。坚闭户向。无有风尘。于内燃灯无触娆者。其灯焰上怗然不动。摩纳。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此是第四现身得乐。”——《长阿含经》
  “比丘入第四禅亦复如是。其心清净遍满于身。无空缺处。彼入第四禅。心不掉动。亦不懈怠。不与爱恚相应。住无动地。譬如密屋。内外泥治。坚闭户向。无有风尘。于内然灯。无有人非人风鸟扇动。其灯焰直上。无有曲戾。恬定而然。比丘入第四禅亦复如是。无有掉动。心无懈怠。不与爱恚相应。已住无动地。此是第四禅现身得乐所游戏处。”——《四分律》
  第四禅并非如《清净道论》所说的,仅有定与舍受俱二支,而是具有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等四支。
  一.四禅有一心支
  诸禅皆已得心一境性,也就是“一心”,第四禅也概莫能外,也有一心支,也就是“定”支。
  例如:
  “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杂阿含经》
  “云何无食无食舍。谓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杂阿含经》
  二.四禅有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等三支
  四禅,除了具有一心支也就是定支外,还具有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等三支。
  例如:
  “圣弟子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中阿含经》
  “又比丘舍乐、舍苦,先已以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中部》
  “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识着舍及念清净味。依彼住彼。缘彼缚彼。识不住内。”——《中阿含经》
  “无复苦乐。意念清净。游于四禅。”——《增一阿含经》
  “予舍乐、舍苦,先已灭喜忧,舍不苦不乐,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中部》
  其中,舍念清净有时也翻译成护念清净。
  例如:
  “若复苦乐已除。无复忧喜。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增一阿含经》
  “彼舍喜.乐。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长阿含经》
  在《中部?111.不断经》中,比较清楚详细的列出了诸禅的各支。
  例如:
  “舍利弗离诸爱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而于彼初禅为法之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及触、受、想、思、心、欲、胜解、精进、念、舍、作意。”
  依此可知,初禅具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这五支。
  “舍利弗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而第四禅中之诸法之舍、不苦不乐之受、心之无感兴、念、清净、心一境性及触、受、想、思、心、欲、胜解、精进、念、舍、作意。”
  依此可知,四禅具有舍、不苦不乐、念清净、心一境性等四支。
  在智者大师所著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则明确的解释了四禅的四支。
  例如:
  “第二、明支义,四禅有四支:一、不苦不乐支。二、舍支。三、念清净支。四、一心支。不苦不乐支者,此禅初发与舍受俱发,舍受心数不与苦乐相应,故言不苦不乐支。二、舍支者,既得不苦不乐定,舍下胜乐,不生厌悔。复次真定以发,未得成就,若心进胜定则便随念动转,不名无动定。是故定发,心不念着自能舍离,故名舍支。禅定分明,等智照了,故名念清净支。定心寂静,虽对众缘心无动念,名一心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可见,《清净道论》关于四禅为“有定与舍受俱的二支”的说法,纯粹是无知于禅定的堕漏处。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