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编造一蕴有

 

  其次略说“生有”,便是由业所生的诸蕴,差别有九种。即所谓:“此中,什么是生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是名生有”。此中:称为欲的有为“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也是同样。有想者的有、或于此有中有想,故为“想有”。相反的为“无想有”。因为没有粗的想而有细的想(为非想非非想),故于此有而有非想非非想为“非想非非想有”。此有充满着一色蕴、或有一蕴于此有,故为“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也是同样的。此中:欲有为五取蕴,色有亦然。无色有为四(取蕴)。想有为四、五(取蕴)。无想有为一取蕴。非想非非想有为四取蕴。一蕴有等是依取蕴的一、四、五蕴。如是当知以(取的)法而抉择。——叶均译《清净道论》


  《清净道论》的作者相当于是说,三界之中,存在唯有一蕴之有情众生,此实为不明佛理之妄言。在佛法中,所谓的人、有情、众生、摩纳等,皆具四无色阴,色界以及欲界的有情,必定还同时具有眼、耳、鼻、舌、身等前五根所成的色阴身。
  例如:
  “有二法。何等为二。眼.色为二。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那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杂阿含经》
  一、欲界与色界有情五蕴具足
  一切欲界、色界的有情众生,皆是有色众生,必定是五取蕴具足,众生也正是于五取蕴之己身生起色是我、色异我等我见、我所见,导致轮回生死,不得解脱。
  例如:
  “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识在我。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舍。”——《杂阿含经》
  有情若能于五取蕴观无常、观无我、观苦、观集、观出要等,则可见法证得诸圣果,解脱生死。
  例如:
  “戒成就比丘当思惟五盛阴无常.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便成须陀洹道……便成斯陀含果……便成阿那含果……便成阿罗汉。”——《增一阿含经》
  “须菩提观此五受阴身。所谓此色苦。此色集。此色灭。此色出要。痛.想.行.识苦。识集。识灭。识出要。尔时。观此五阴身已。所谓集法皆是尽法。即于座上得辟支佛。”——《增一阿含经》
  “当观察此五阴之本。皆不牢固。所以然者。当观此五盛阴时。在道树下成无上等正觉。”——《增一阿含经》
  二、无色界有情具四无色蕴
  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天的无色界有情,虽然已经度色想、灭色蕴、超越色而没有色蕴身,但皆有无色四蕴所成之无色天身,四空天之有情唯灭眼识与耳识等前五识粗想,第六意识心及其俱生之受、想、行等名法诸蕴依然都在。
  例如:
  “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尔时正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非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天身。如是乃至有有想无想处天身时。尔时正有有想无想处天身。无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天身。”——《长阿含经》
  “逮达空无边处者,色想灭;逮达识无边处者,空无边处想灭;逮达无所有处者,识无边处想灭;逮达非想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想灭;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灭。”——《相应部》
  “入空处者以色想为刺。入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入无所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入无想处者以无所有处想为刺。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中阿含经》
  可见,四空天不仅皆有无色天身,亦皆有想与知,乃至有与想知俱生之受、行、识等四无色蕴心法存在。


  总之,三界中根本不存在唯有一蕴的有情,《清净道论》所谓的“一蕴有”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