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行无住分第四

 

   什么是法?——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宗派?——福德与功德——布施一分钱有多大功德?——福德会有穷尽吗?——一切物质都是微观粒子构成的吗?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再者,须菩提!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不执著于任何法。也就是说,在布施时既不执著于色,也不执著于声、香、味、触、法。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来布施,即不执著于任何相。〗
  “法”,在佛经中,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特殊含义。
  1、指“一切”现象,即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都统称为“法”。其中,物质现象称为色法,精神现象称为心法。在《阿含经》中,“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即所谓“一切”,不超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其中,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知法。尘,染污之义。六尘就是六种现象或境界,都是众缘集起的生灭幻法,如果六根执著六尘现象就能染污清净心,使真心不能显发。
  本段经文中的“菩萨于法”中的“法”字就是这第一个含义。
  2、指“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中的“法”尘,它与六根中意根相对,即意根对前五尘分别时,所生起的知见、想法等心念。
  3、指佛陀所讲的佛法,如缘起法及由其推演出的三法印、四圣谛和八正道等。
  4、指无形无相的道体,是根本的佛法。从不同角度描述此无相之道,而有种种不同的名字,譬如,般若、无上菩提、道、圆寂、涅槃、圆觉、如来、真如、自性、空性、真心、真性、心性、佛性、法性、法身等。
  佛陀在上面讲完无相度众之后,这段经文又讲无相布施,以此来继续说明如何以无为之心修一切善法。即菩萨在布施(这是慈悲)的时候应该不执著于任何法(这是智慧)。比如,布施时要了知施者、受者与所施物都是不实的生灭幻法,这就是佛家常说的“三轮体空”。也就是说,但以慈悲之心离一切相布施,既不执著“我”是能施之人,也不执著所施的对象,还不执著于所施何物,也就是不执著于所施衣物、器具及其颜色、质地、手感,或所施食物的色、香、味等。
  “布施”,以自己所拥有的施舍给他人。布施有两种:一种是财施,即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其它一切财物,乃至头、目、脑、髓,甚至不惜身、命去救济他人;另一种是法施,即以世间的知识、技术乃至出世的佛法施与或帮助他人。无论财施、法施,都可以使他人离于贫苦、急难乃至怖畏之心。比如,佛陀在经中说:“有此二施。云何为二。所谓法施、财施。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过法施。是故。诸比丘。常当学法施。”(《阿含经》)
  如果能在布施时离一切相,就是无相布施,又称布施波罗蜜,是菩萨所修的“六度”——六种波罗蜜(布施、忍辱、持戒、禅定、精进、智慧)之一。如果住相布施,虽有福报,却是有漏的轮回之因,就如永嘉大师所言:“住相布施升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为了给“法轮功”一个“佛家上乘大法”的名分,李洪志编造说:“我们法轮大法是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法门”,并诽谤佛法说,“释迦牟尼讲,修炼有八万四千法门。佛教中才有几个法门,它只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密宗等等这么几个法门,连个零头还不够呢!所以它概括不了整个佛法,它只是佛法的一小部分。”(《转法轮》)
  那么,释迦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到底是什么含义呢?在古印度,“八万四千”有时只是用来表示一个极多的“大数”,即无数、无量、恒河沙之意。而佛陀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要演说八万四千种法门来对治。释迦佛当年所演说的八万四千种法门都是对治法门:众生有了悭贪的心,佛就说布施法门;众生有了嗔恨的心,佛就说忍辱法门;众生有了懈怠的心,佛就说精进法门;众生有了散乱的心,佛就说禅定法门;众生有了愚痴的心,佛就说智慧法门;众生有了淫欲的心,佛就说不净观法门,其它还有四摄法门、六念法门等等,是为八万四千法门。众生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所以,要广学无量法门,遍学一切法,博通一切法,圆满无量法门,成就无量智慧。因此,无论佛教的哪一宗哪一派,都是一宗、一派就俱足八万四千种法门的。
  这里哪有李洪志所说的那个意思呢?!人们都听说过天台宗,谁听说过天台法门呢?另外,谁听说过华严法门、禅法门、密法门呢?其实就连所谓的“净土”,也叫净土宗呀。八万四千法门,可绝对不是指修炼应该有八万四千个宗派!
  在佛经中,佛陀反复说明应该如何守护六根,使六根离一切相、不执著于任何相,比如:“世间有比丘,眼于色,见已,不取于相,不取所好。所以者何?不护眼根而住,易流入贪与忧之恶不善法,为防彼而修行,守护眼根,拥护眼根。耳于声,闻已……”(《阿含经》)
  (注:执,执著;取,抓取,贪著。所谓的“不取所好”,即不执著、抓取自己所喜好与贪著的事物。)
  关于守护眼根,《阿含经》中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经文,比如,“于眼见色已,不取于相,不取于状。”“眼见色,不执于相,不执于随相。”“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随相。”“眼见色时,不执取总相,不执取别相。”“眼见色,勿取相,勿取细相”,等等。
  (注:总相,事物整体的相状;事物上的某一具体部分的细节,称为随相、别相、细相或小相。)
  如果六根在对六尘进行分别时,能够做到了知六尘虚妄,不执取、不贪著一切事物的任何相状,就是所谓的无相心解脱。“无相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一切相。”(《阿含经》)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陀继续说:“为什么要不住相布施呢?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是不可思议、不可衡量的。须菩提!你怎么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议和衡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佛陀又问:“须菩提!南、西、北方,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维,还有上方或下方的虚空可以思议和衡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佛陀说:“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思议、不可衡量的。须菩提!菩萨都应该如我所教的这样安住其心。”〗
  “福德”,在此经中又名功德,指的是修任何善法之所得,无论住相与否,即无论以有为或无为之心所修。很多人受广泛传播的净空邪说影响,往往以为,福德是以住相有为之心所修出的有漏之福。比如,净空邪师说:“功德、福德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以清净心修一切善法,断一切恶法是功德,以杂染心断恶修善是福德,关键在此地。”而佛陀在此段《金刚经》经文中明明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心不住相怎么就成了杂染心了呢?!
  其实,净空邪师关于以杂染心修善是福德的这个说法,问题还不算很严重,至少还没有否定应该行善积德,而李洪志却是从根本上否定修一切善法的:“炼功人不讲积德,我们讲守德。”(《转法轮》)这与佛陀赞叹福报并鼓励勤修福德可谓大相径庭,“汝等莫畏福报。所以然者。此是受乐之应。甚可爱敬。所以名为福者。有此大报。汝等当畏无福。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愁忧苦恼不可称记。无有爱乐。此名无福。”“作福莫倦”“快哉福报,所愿者得,速至灭尽,到无为处。正使亿数,天魔波旬,亦不能娆,为福业者。”(《阿含经》)(注:波旬,魔王。娆,扰乱、蛊惑、破坏。)
  在反对慈行善举中的“做件好事,施舍点钱财”时,李洪志说:“咱们讲做件好事,施舍点钱财,你看现在街上要饭的,有些是职业要饭的,他比你都有钱。”(《转法轮》)然而,修佛,一定要以无为之心修“布施”,即布施时一定不可执取施者相、受者相与所施物相——“三轮体空”,否则,绝对不能成佛,这是佛陀所教的菩萨修法之一。“菩萨所施心恒平等。菩萨终无此心。此应施。此不应施。”“若欲惠施之时。恒念平等。勿兴是非之心。”(《阿含经》)可见,无论接受布施的受者情况如何,都是不能观察其过失的。若能无相布施,即使布施给“职业要饭的”哪怕一分钱,所得福德都是无量无边、不可思量的。而李洪志所谓的“你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转法轮》)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凡夫哪里会了解福由心生的道理呢。显然,李洪志以其凡夫有为之心编造的,都是毁人善心的歪理邪说。
  “不可思量”,即后文的“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思,想象;议,用语言描述;称量,衡量。
  一切具体的现象都可以在头脑中想象其相状,也都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其特征,还可以用种种标准与数量衡量其体积、重量、速度等。一切所想象出来的都是“相”,一切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相”,因此语言文字也只能描述“相”,数字的多与少一样是“相”,亦只能衡量“相”。而“道”是离一切相的,以其无形无相,所以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的,强为之描述只能是“不可思议。不可称量。”
  修福德的善法可以分为三大类,“福业事有三种。以何为三耶?即:施类福业事、戒类福业事、修类福业事。”(《阿含经》)其中,以执相有为之心修善,所得福德是有漏的,是可以较量——比较、计算和衡量的。在三种福业事中,皈依受戒的福德,胜于一切有相布施的福德。“若有能观一切诸法无常、苦、空及非神者”(注:非神,即非“神”、非“我”、非“灵”。)的福德,更胜于施类与戒类福德。因为,“观一切诸法无常”,即离一切相,此无漏福德超越数量概念,无量无边,不可较量。
  在佛经中,有很多功德较量的经文。比如:
  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注:饭,这里是供养之意。)
  在《阿含经》中佛陀说:“施畜生食者。获福百倍。与犯戒人食者。获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者。获福万倍。施断欲仙人食者。获福亿倍。与向须陀洹食者。获福不可计。况复成须陀洹乎。”(注:“向须陀洹”,介于凡夫和初果圣者之间的修行人。)  
  如果证得“无我”,达到初果以上,就已经达到了无相、无为的境界,其功德自然是无量无边,因此,即使是以有为之心供养圣者,其福德也很难用算术譬喻说清了。然而,以有为之心供养圣者,所得福德即使“无量无边”,此“无量无边”也是在数量概念之中的极大极多罢了,此无量无边的有漏福德必将随着无量无边岁月的流逝而消耗殆尽。相反,以无相之心修善,所得福德无量无数,此时的“无量”是真实的无量,是超越于数量概念的“无量”,是与“道”合一的“无量”,“道”生天地万物,天地有穷尽,而“道”无有穷尽!
  比如,释迦佛在过去某一世时为国王,在七万岁中,精勤供养灯光如来及其弟子八十亿阿罗汉,并于灯光佛及其弟子众一一涅槃后,收取舍利,各各分别建寺,大兴供养,如此又经七万岁。这个长久供养圣者众的功德,无论如何也可以称为无量无边了吧?!可是,释迦佛却说:“如我今日观彼福佑。无有毫厘如毛发许。所以然者。生死长远。不可称记。于中悉食福尽。无有毫厘许在。”(《阿含经》)可见,有漏福报,终归“有量”,毕竟会有穷尽。
  “虚空”,是相对中的“无相”,是与“有形象”相对的“无形象”,而“道”是超越相对的“有”与“无”、不是相对概念的“无相”。在有相世界中,最不可思量的莫过于无边无际的虚空,既无法用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来感受虚空的色、声、香、味、触,也无法计算虚空有多宽、多大、多远。在此段经文中,佛陀是用“无形象”的虚空来比喻“道”的不可思量。
  虚空依然是没有超出色界的色法——物质现象,依色法而有,离开色法,根本不可能有虚空独立存在。几千年来,包括大科学家牛顿等在内的一般人,都颠倒地认为,虚空是独立存在的,日月星辰等种种现象都是在虚空中存在的,日月是依虚空而有的。用牛顿自己的话来说:“绝对空间就其本质来说,是与外在的任何事物无关,总是保持着原样和静止不动的。”然而,近百年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证明了,上述认识是完全错误的,任何物质周围都会形成其特有结构的空间,空间是因物质而有的,物质的变化就会带来空间的变化,且离开物质就不会有“虚空”的存在。更令人震撼的是,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早就作出了惊人的论述:“但因日月。故有虚空。”(《阿含经》)
  李洪志把“虚空”说成“真空”,“真空本身就是物质。因为它再往微观下已经看不到了,真空离生命的本源的微观物质还远去了。”(《法解》)然而,李洪志所认为的,物质在微观上是由更微观物质成分构成的,直至不可再分的本原物质,是错误的;李洪志认为“真空”是由“微观”物质构成的,也是错误的;李洪志认为,超出三界外的所谓天国世界乃至生命的本源也都是物质构成的,还是错误的。
  首先,几千年来,人类对于物质是否可分,往往都逃不出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物质在微观上无限可分;另一种就像李洪志所认为的,物质在微观上无限可分,直至最微观有一个不可再分、构成万事万物的本原粒子。
  无论古老的佛教,还是今天的量子力学,都不承认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也不承认有一个构成万事万物、不可再分的本原粒子。
  在《楞严经》中,佛陀讲过“临虚尘”,是指在微观上最小的那些粒子,临近虚空了,不可再分成更微观的“尘”。临虚尘如果“再分”的话,它就会变成虚空。
  科学发展到爱因斯坦时代,人类的智慧终于发展到可以思考整个宇宙问题的程度了。大物理学家玻尔曾经说过,我们必须转向释迦与老子这样一些思想家们早已经遇到过的认识论上的问题。量子理论与相对论也迫使物理学家们差不多使用佛教徒或道教徒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由于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玻尔被封爵,当为自己的礼仪罩袍选择图案时,他选定了中国的太极图,并写有“对立物是互补的”——对立统一。
  在量子力学中,质子、中子、电子等这些亚原子粒子,显现出显著的波、粒二种对立性质与现象的统一,即所谓的“粒子”本身就是无形无相的波——“虚空”,任何粒子只是能量场在局部区域的凝聚,不是由任何有形的“材料”组成的,根本没有一个实在的粒子存在,当然也就无法再被分解成任何有形粒子。亚原子粒子有暴涨、湮灭的现象。真空中会有由纯能量凝聚而成的所谓“粒子”突然显现,称为暴涨;所谓的“粒子”也可以突然化为无形无相的能量场而瞬间消失,称为湮灭,即古人所谓的“聚则成形,散则无形。”在李洪志的头脑中,除了“形”就是“相”,除了“事”就是“物”,叫他说出点离形离相的话怎么就这么难呢?!比如,李洪志说:“他又可以聚之成形,散之成物,可是他却是有形象的。”(《美国》)“散则无形”竟然也被他说成“散之成物”了,算不算画虎不成反类犬呢?!
  在佛教中,涅槃超越了三界,即超越了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聚法之色者。四大形也。散法之色者。苦尽谛(涅槃)也。”(《阿含经》)佛经经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准确地描述了,物质是没有任何实“我”存在的;又明确地说明了,物质在本质上就是无形无相的“道”——“空”,是“道”随缘而显现的现象而已。
  其次,“真空”不是由“微观”物质构成的,而是依物质而存在的时空场,就像电磁波也不是微观粒子构成的一样。李洪志把任何物质现象都理解为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
  再次,李洪志认为,超出三界“外”,还有由物质构成的所谓天国世界乃至生命的本源,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任何物质现象都没有超出色界,“虚空”也是没有超出色界的色法,当修行人超越色界时,称为“粉碎虚空”。比如,道家“真人”丘处机有这样一句诗:“踏碎虚空界,崩开造化权。”
  对于无形无相的“道”——涅槃,李洪志一无所知:“佛教它是讲涅槃,不带身体。肉身脱掉的时候,能够看到的人会发现,从身体里出现一个佛走了。”(《北美》)其实,李洪志的这种说法,足以证明他对什么叫超出色界毫不了解。“法轮功”练习者即使死了也希望带走一个有形的色身,而对无常生灭的色身如此贪恋不舍是轮回的根本原因,李洪志实在是难辞其咎!
  “四维”,指东、西、南、北四方的中间,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角。四方、四维再加上方、下方,就是佛家常说的“十方”。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